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。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。我国各民族创作了诗经、楚辞、汉赋、唐诗、宋词、元曲、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,传承了格萨尔王、玛纳斯、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,建设了万里长城、都江堰、大运河、故宫、布达拉宫、坎儿井等伟大工程。
——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
▲在新疆和静县举办的“江格尔那达慕——文化旅游非遗体验活动”上,牧民在表演实景剧。(胡虎虎 摄)
在一座飘着奶茶芳香的蒙古包里,一位手拿蒙古族传统乐器陶布舒尔的老人,在琴声伴奏中用低沉浑厚的歌喉缓缓吟唱。从江格尔呱呱坠地,到他带领勇士战胜魔王,建设宝木巴乐园,老人的说唱时而铿锵,时而从容。围坐在老人身边的男女老幼,全然投入老人所吟诵的史诗海洋,他们时而因英雄的遭遇低声哭泣,时而因英雄的胜利高声喝彩……这是新疆阿勒泰草原上传唱史诗《江格尔》的情景,也是千百年来在这里重复上演的情景。
蒙古族著名英雄史诗《江格尔》,像是发源于阿尔泰山的一条河流,从遥远的古代奔流而下,世代滋润着当地蒙古族儿女的心灵。史诗《江格尔》叙述了以江格尔为首的12名雄狮大将和数千名勇士为保卫宝木巴家乡,同邪恶势力进行艰苦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故事,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充满了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。
多数学者认为,《江格尔》最早产生于13世纪。《江格尔》以丰富的社会、历史、文化内容和杰出的艺术成就,在蒙古族社会发展史、思想史、文化史、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与《格萨尔》《玛纳斯》并称“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”。
现场即兴说唱与互动,构成了口头史诗最为动人的特点。在《江格尔》长期流传的过程中,说唱艺人在游唱中不断加工、润色和创新,使这部史诗的内容逐渐丰富、篇幅不断增加,迄今,国内外已经收集到的共有60多部,长达10万行左右。活态的传承和表演,承载着蒙古族对自然的认知、对世界的探求、对人生的理解,是一个民族历史记忆、经验情感、诗性智慧、文化传统的集大成。
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是《江格尔》史诗的发源地。由民间艺人吟唱的《江格尔》,千百年来一直萦绕在人们的耳畔。演唱《江格尔》的人,被称为江格尔齐。如今,年轻的江格尔齐将先人们的诗篇传唱得更远。蒙古族小伙儿道尔吉·尼玛出生于江格尔齐世家,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江格尔代表性传承人加·朱乃的孙子。他所在的“达林陶布齐”乐队结合现代音乐元素,将呼麦、图瓦鼓、马头琴等融入《江格尔》说唱,经常受邀参加国内外艺术活动。慷慨激昂的曲调、欢快的马头琴声、悠长的呼麦、声情并茂的说唱,让听者仿佛置身于天高云淡的辽阔草原。
我们党历来重视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。195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《洪古尔》一书,这是我国第一次出版《江格尔》部分内容的汉文改写本。1958年,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第一个正式版本的《江格尔》,俗称“13章本”,该版本对《江格尔》的传播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。1980年,我国成立了《江格尔》搜集整理领导小组和工作组,开始正式进行大规模搜集和记录《江格尔》的工作。1991年,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在乌鲁木齐成立。2006年,《江格尔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同年9月,《江格尔》史诗国际研讨会在新疆召开。为了更好地挖掘、研究江格尔文化,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新疆建立了田野调查基地。
为了让史诗世代传承,新疆多地组织开展江格尔文化进校园活动,在中小学设立传习展示基地,举办江格尔说唱比赛等活动。和布克赛尔县积极发挥江格尔文化品牌优势,至今已举办十一届江格尔旅游文化节,让史诗文化赋能旅游经济。
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,保护和传承正向多方位、多途径、多形式转变。2016年,网络动画电影《英雄江格尔》在视频网站播出,把英雄史诗搬上银幕,受到了广大网民的欢迎。此外,江格尔主题的歌舞剧、电视纪录片等,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到这部古老史诗的价值。
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,不仅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,而且培育了共同的价值理想和情感精神,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。只有保护好、弘扬好、发展好包括《江格尔》在内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,才能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彰显更大的影响力、凝聚力,始终历久弥新、熠熠生辉。
(本文刊发于《中国民族报》2021年5月18日05版,执笔:文静。)